考研幫 > 專業(yè)課 > 考研真題解析

2016年法碩聯(lián)考(非法學)綜合課真題詳解及考試規(guī)律分析

  一、整體評價

  1、難度適中,穩(wěn)中有升

  2、規(guī)律再現(xiàn),預測得當

 ?。?)重者恒重

  (2)熱門必考

 ?。?)綜合創(chuàng)新

  二、各科題型和分值分布圖
 

科目

客觀題

主觀題

總計

法理學

27

8+10+15=33

60

中國憲法學

32

8+10=18

50

中國法制史

22

8+10=18

40

總計

81

69

150

  
      三、考察規(guī)律一:重者恒重及示例

  1、法理學(以近年的主觀題為例)
 

節(jié)

真題鏈接

2016年

1 緒論

1法學2法理學

 

 

2法的本質與特征

1法的含義;2法的本質【非馬和馬克思】;3法的基本特征

 

 

3法的起源與演進

1法的起源;2法的演進;3法的移植和繼承

(2014-綜-64)

(2008-綜-64)

(2016-綜-64)

4法的作用與法的價值

1法的作用;2法的價值

(2013-綜-64)(2010-綜-67) (2014-綜-70)

(2016-綜-67)

5法律制定

1法的制定;2法律制定的原則;3法律制定的程序;4法律效力

(2011-綜-64)

(2007-綜-67)

 

6法律體系

1法律體系和法律部門;2當代中國的法律體系

(2012-綜-70)

 

7法律要素

1法律規(guī)則;2法律原則;3法律概念

(2010-綜-64)

 

8法律淵源與法律分類

1法律淵源;2法律分類

(2006-綜-67)

(2014-綜-67)

 

9法律實施

1法律實施和法律實現(xiàn);2執(zhí)法;3司法;4守法;5法律監(jiān)督

(2015-綜-64) (2012-綜-64) (2009-綜-67) (2009-綜-70)

 

10法律解釋與法律推理

1法律解釋;2法律推理;3法律論證【法學】

(2007-綜-64)

(2011-綜-70)

 

11法律關系

1法律關系的含義和分類;2法律關系的構成要素;3法律關系的產生、變更與消滅

(2009-綜-64)

(2011-綜-67)

 

12法律責任與法律制裁

1法律責任;2法律制裁

(2006-綜-64)

 

13法治

1法治的含義;2法治與民主;3法治國家;4法治國家和法治體系【新增】

(2006-綜-70)(2007-綜-70)(2010-綜-70)(2013-綜-70)

(2016-綜-70)

14法與社會

1法與經(jīng)濟2法與政治3法與文化【法律與道德】

(2012-綜-67)(2015-綜-67)(2008-綜-70)(2015-綜-70)

 

  
        2、憲法(以近十年真題的主觀題為例)
 

節(jié)

真題鏈接

2016年

1憲法的基本理論

1憲法概述2憲法的產生和歷史發(fā)展3憲法原則4憲法規(guī)范

 

 

2憲法的變遷

1憲法制定2憲法解釋3憲法修改4違憲審查制度【立法法】

(2006-綜-65)(2011-綜-65)(2012-綜-68) (2013-綜-68) 

 

3國家基本制度

1國家性質2政權組織形式3選舉制度4政黨制度5國家結構形式【民族區(qū)域、特別行政區(qū)和基層群眾自治組織】

(2009-綜-68)

 

4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

1概述2公民基本權利一、平等權二、政治權利三、宗教信仰自由四、人身自由五、社會經(jīng)濟文化權利六、監(jiān)督權3公民基本義務

(2008-綜-65)(2014-綜-65) (2015-綜-65) (2006-綜-68) (2007-綜-68) (2008-綜-68) (2010-綜-68)(2015-綜-68) 

(2016綜-65)

5國家機構

1概述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3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4國務院5中央軍事委員會6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7地方國家機關

 (2007-綜-65) (2009-綜-65) (2010-綜-65) (2012-綜-65) (2014-綜-68)(2011-綜-68) 

(2016-綜-68)

  
         3、法制史(以近十年真題的主觀題為例)
 

節(jié)

真題鏈接

重要性

夏商西周春秋法律制度

夏商;西周;春秋

 

 

戰(zhàn)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法律制度

戰(zhàn)國;秦朝;漢朝;國兩晉南北朝

(2007-綜-69)

 

 

隋唐宋法律制度

隋朝;唐朝;宋朝

(2015-綜-66) (2015-綜-69) (2014-綜-69) (2013-綜-69) (2011-綜-69) (2010-綜-69) (2006-綜-69) 

(2016-綜-69)

元明清法律制度

元朝;明朝;清朝

(2012-綜-69)

(2009-綜-69)

 

5清末、中華民國法律制度

1清末;2南京臨時政府;3北洋政府;4南京國民政府

(2006-綜-66) (2010-綜-66) (2013-綜-66)(2014-綜-66)(2007-綜-66)(2008-綜-66) (2009-綜-66) (2011-綜-66)

(2016-綜-66)

6革命根據(jù)地法律制度

1工農民主政權2抗日民主政權3解放區(qū)人民民主政權

 

 

  四、考察規(guī)律二:熱門必考及示例

  1、法理學

  2、馬克思在《哲學的貧困》中指出:“君主們在任何時候都不得不服從經(jīng)濟條件,并且從來不能向經(jīng)濟條件發(fā)號施令,無論是政治的立法或者市民的立法,都只是表明和記載經(jīng)濟的關系的要求而已”,對于這句話理解正確的是()
  A君主制定的法律不能調整經(jīng)濟關系
  B除經(jīng)濟因素外,立法不受其他因素的影響
  C政治的立法和市民的立法具有完全相同的目的
  D國家的立法在本質上決定于社會客觀經(jīng)濟條件
  【答案】D

  4、2014年5月實施的《社會救助暫行辦法》第17條規(guī)定:“鄉(xiāng)鎮(zhèn)人民政府、街道辦事處應當及時了解掌握居民的生活情況,發(fā)現(xiàn)符合特困供養(yǎng)條件的人員,應當主動依法為其辦理供養(yǎng)”。該法條所包含的法律規(guī)責的邏輯結構是()
  A假定條件和法律后果
  B假定條件和行為模式
  C行為模式和法律后果
  D假定條件、行為模式和法律后果
  【答案】B

  法律繼承的根據(jù)和理由(簡答)
  法的繼承是不同歷史類型的法律制度之間的延續(xù)和繼受,一般表現(xiàn)為舊法對新法的影響和新法對舊法的承接和繼受。法的繼承是客觀存在的,法就是在繼承中發(fā)展的。法作為文化現(xiàn)象,其發(fā)展表現(xiàn)為文化積累過程,其繼承是不可避免的。法的階級性并不排斥法的繼承性,社會主義法可以而且必然要借鑒資本主義法和其他類型的法。
  1.社會條件的歷史延續(xù)性決定了法的繼承性
  2.法的相對獨立性決定了法的發(fā)展過程的延續(xù)性和繼承性
  3.法作為人類文明成果決定了法的繼承的必要性
  4.法的發(fā)展的歷史事實驗證了法的繼承性

  2、法制史
  30、宋代文學家蘇軾曾感嘆“三風十愆古所戒,不必驪山可亡國。”其中,“三風十愆”指的是官吏中盛行的“巫風”、“淫風”和“亂風”三類惡劣風氣以及與之相關的十種不良行為。我國古代已有針對“三風十愆”處墨刑的懲罰性規(guī)定,作出該規(guī)定的朝代是()
  A、商朝B、西周C、秦朝D、唐朝
  【答案】A
  指巫風二:舞、歌;淫風四:貨、色、游、畋;亂風四:侮圣言、逆忠直、遠耆德、比頑童,合而為十愆。

  43、1906年9月,清廷發(fā)布《宣誓預備立憲諭》,將立憲指導原則確定為()
  A“道德與法律為一體”
  B“中外通行,有禪治理.
  C“大權統(tǒng)于朝廷,庶政公諸輿論”
  D“折中世界各國大同之良規(guī),兼采近世最新之學說”
  【答案】C

  45.“馬錫五審判方法”是群眾路線在司法實踐中的具體運用,其產生于()
  A工農民主政權時期B抗日民主政權時期
  C人民民主政權時期D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.
  【答案】B

  北洋政府的立法活動的特點——百年鐵律(簡答)
  答:立法活動的特點如下:
  第一,采用、刪改清末新訂之法律。
  第二,采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某些立法原則。
  第三,制定頒布眾多單行法規(guī)。
  第四,判例和解釋例成為重要的法律淵源。

  3、憲法學
  17、下列關于憲法規(guī)范的表述,正確的是()
  A、憲法規(guī)范的效力高于法律、法規(guī)的效力
  B、憲法規(guī)范不調整國家和無國籍人之間的關系
  C、憲法規(guī)范因具有權威性而無需進行憲法解釋
  D、憲法規(guī)范具有政治性,只能通過立法具體化
  【答案】A

  28、關于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(guī)的備案,下列表述正確的是()
  A、直接報國務院備案
  B、報省、自治區(qū)政府備案
  C、報省、自治區(qū)人大常委會備案
  D、經(jīng)省、自治區(qū)人大常委會批準后,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備案
  【答案】D

  57、下列關于中國人民政治協(xié)商會議的表述、正確的有()
  A政協(xié)是中國人民的愛國統(tǒng)一戰(zhàn)線組織
  B政協(xié)是國家機關,屬于國家機構體系的組成部分
  C政協(xié)是人民團體開展民主自治、民主決策的重要形式
  D政協(xié)具有政治協(xié)商、民主監(jiān)督、參政議政的職能
  【答案】AD

  五、考察規(guī)律三:綜合創(chuàng)新及示例

  1、法理學

  法的價值沖突的解決機制有哪些?(論述題)
  答:(一)從主體角度看,法律的價值沖突主要有三種情況:
  1.個體之間法律所承認的價值沖突,如個人自由可能導致與他人利益的沖突;
  2.共同體之間發(fā)生的價值沖突,如國際人權與一國主權之間的沖突;
  3.個體與共同體之間的價值沖突,典型的如個人自由與社會秩序之間常常會出現(xiàn)的矛盾情形。
  由于立法不可能窮盡社會生活的一切形態(tài),在個案中更可能因為特殊情形的存在而使價值沖突難以避免,因而必須形成相關的平衡或解決沖突的規(guī)則或原則。

  (二)解決價值沖突的原則一般有:
  1.價值位階原則
  即指不同位階的法律價值發(fā)生沖突時,在先的價值優(yōu)于在后的價值。當基本價值與非基本價值之間發(fā)生沖突時,應以基本價值為優(yōu)位;而基本價值之間有沖突時,人權和正義作為法治保障的核心和標尺。
  2.個案平衡原則
  即指在處于同一位階上的法律價值之間發(fā)生沖突時,必須綜合考慮主體之間的特定情形、需求和利益,便利個案的解決能夠適當兼顧雙方的利益。
  3.比例原則
  為保護某種較為優(yōu)越的法律價值須侵害某一法益時,不得逾越達此目的所必要的程度。
  4.人民根本利益原則
  這是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法律價值體系中的根本價值原則,即以是否滿足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標準,來解決一些存在重大疑難的法律價值沖突問題。它也可以作為前述價值位階原則的補充和保障。

  2、法制史

  34、漢成帝時,甲殺人,告之其養(yǎng)子乙,乙藏匿甲。問乙何論?
  A、坐殺人共犯B、坐窩藏
  C、上請D、不當坐
  【答案】D。


  62、清末禮教派與法理派圍繞新式法典的制定產生了理論爭執(zhí),所涉及的主要問題有:
  A、“干名犯義”條的存廢
  B、“無夫奸”和“親屬相奸”
  C、子孫違反教令是否為罪
  D、關于“存留養(yǎng)親”是否應編入刑律
  【答案】ABCD

  《宋史·刑法志三》:高宗紹興二十九年(公元1159年),令殺人無證、尸不經(jīng)驗之獄,具案奏裁,委提刑審問。如有可疑及翻異,從本司差官重勘。案成上本路,移他監(jiān)司審定,具案聞奏。否則監(jiān)司再遣官勘之,又不伏,復奏取旨。先是,有司建議:外路獄三經(jīng)翻異,在千里內者移大理寺……本路累嘗差官鞫勘猶稱冤者,惟檄鄰路,如尚翻異,則奏裁。(分析題)
  請運用中國法制史的知識和理論,分析上述文字并回答下列問題:
  (1)該段文字反映的是宋朝何種司法制度?該司法制度的含義是什么?
  (2)該制度是如何適用的?
  (3)實施該制度的意義是什么?

  【參考答案】(1)該段文字反映的是宋朝翻異別勘制的司法制度。翻異別勘制就是在發(fā)生犯人推翻原口供,而且所翻情節(jié)實礙重罪,案件須重新審理時,應將該案改由另一法官或者另一司法機關審理。
  (2)對于殺人但無證可查的、尸體未經(jīng)檢驗的案件,要具結奏請裁決,并委托提刑司審問,如有可疑及犯人推翻原口供的翻異案件,令提刑司派遣官員重新勘驗,案件移送路一級司法機關具結后奏請裁決。否則路一級司法機關應當派遣官員再次勘驗,犯人仍不服的,再次奏請裁決,但翻異次數(shù)不能過三。經(jīng)三次翻異者,千里以內的移送大理寺審理。對于千里之外的路級案件的翻異,奏請裁決。
  (3)翻異別勘制是宋朝獨有的制度,該制度對于防止冤假錯案具有積極意義,該制度也有利于皇帝對各級司法審判權的控制和監(jiān)督。

  3、憲法學

  憲法關于人身自由的規(guī)定(簡答題)

  1)狹義人身自由:公民的身體不受非法侵犯。“任何公民,非經(jīng)人民檢察院批準或者決定或者人民法院決定,并由公安機關執(zhí)行,不受逮捕。”、“禁止非法拘禁或以其他方法非法剝奪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,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體。”
  2)生命權:即享有生命的權利。一是防御權;二是享受生命的權利;三是生命保護請求權;四是生命權的不可處分性。
  3)人格尊嚴權:主要包括姓名權、肖像權、名譽權、榮譽權和隱私權。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、誹謗和誣告陷害。
  4)住宅權,公民住宅不受非法侵占、侵入。
  5)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。除因國家安全或追查刑事犯罪需要,由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依照法律規(guī)定程序對通信進行檢查外,任何組織或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通信自由和通訊秘密。

        來這里,突破復試最后一道防線!

關于"最后階段,真題的正確打開方式_備考經(jīng)驗_考研幫"15名研友在考研幫APP發(fā)表了觀點

掃我下載考研幫

考研幫地方站更多

你可能會關心:

來考研幫提升效率

× 關閉